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健康常识>艾滋病

科普 | 艾滋病=同性恋?

文章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3日 点击数: 字体:

自2014年起,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决定将每年的3月1日设定为“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旨在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各种歧视,让其受到与其他病患同等待遇的医护服务,并同时给予他们充足的精神支持,让艾滋病患者可以得到整个社会的公平合理对待。


在3月1日及整个三月,我们想呼吁每一个人:放下孤立与偏见,拥抱多元和包容。让全世界谨记这一至关重要的教训和行动号召:



正确认识艾滋病

图片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也是疾病的受害者,他们应当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同情和支持。他们的生命与其他公民一样,也享有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但在争取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他们也应当主动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防止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

图片


与艾滋病患者日常接触不会感染

科学证实,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很难存活。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也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咳嗽、打喷嚏和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


艾滋病= 同性恋?

每次“艾滋病”三个字出现在人们视野时,总有部分人或媒体会将矛头指向同性恋群体。不可否认,男男同性行为的性交方式易导致粘膜破损和病毒传播,传染风险较高,不能说明同性恋就等于艾滋病。


感染艾滋病毒短时间内就会死亡吗?

不会,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需要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为7-10 年。目前,我国开展了广泛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能够有效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他们的寿命。

歧视不利于防控

图片

一:由于害怕被歧视,使得人们不愿意去接触和了解艾滋病相关信息,对艾滋病的蔓延缺乏危机感,防范意识薄弱,更容易有感染风险。

二:歧视也影响了人们检测的自觉性,从而让发现传染源变得困难,大家都不愿意去主动检测,感染者不能被及时的发现出来并接受治疗,那么其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就更大。

三:歧视还使得较高风险行为的人群拒绝接受安全套、美沙酮、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等服务,拒绝将感染事实告知配偶和性伴,增加了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图片


希望我们大家携手前行

不歧视,不放弃

共建和谐美好的健康生活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