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突然意识不清,竟是“高钙血症”作怪!原来“钙多了”更危险......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8日

家里老人出现“周身骨痛”

小宝宝腿部“抽筋”

......

是不是身体缺钙了?

日常生活中

人们越来越重视补钙

出现问题大多都觉得是缺钙了

通过补充钙剂

避免低钙血症的发生

但你知道吗?

相较于缺钙

“钙多了”或许更加凶险

前不久,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接诊了一位六十多岁的阿伯,两个多月前因为消化道穿孔做了手术。住院好转回家后不久,便开始逐渐出现周身乏力,呕吐,双下肢水肿的症状,最后甚至突然意识不清。

后经过医生仔细筛查,阿伯的血清钙水平居然达到了3.76 mmol / L(正常值是:2.25~2.75mmol/L),最终诊断为“高钙危象”,而他的一系列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症状的元凶居然也是因为血钙的升高。

医生还介绍了另一起案例:七十多岁的阿伯,既往则无明显病史。也是因为进展性的意识混乱,反复跌倒,腹痛、便秘、夜间盗汗到医院就诊。他在过去的两年里体重下降二十几斤。随后体检发现他的尾骨区域的压痛非常明显,抽血化验也发现他的血清钙水平为3.37mmol/L,从而诊断为“高钙血症”,同时其它检查检验提示贫血、肾功能异常,最后骨髓活检确诊为IgG多发性骨髓瘤。

当进入循环的钙超过排泄至尿液或沉积于骨骼的钙,则会发生高钙血症。常见于骨质吸收加速、胃肠道过度吸收钙或肾脏钙排泄减少时。而当血钙水平达到3.75mmol/L以上水平时则称为高钙危象,属于内科急症,需要及时处理,否则或危及生命。高血钙症影响人体许多系统,可出现以下常见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个性改变、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减退、嗜睡、抑郁。可误诊为神经官能症。

神经肌肉方面:倦怠、乏力、肌肉萎缩。可误诊为原发性神经肌肉方面的疾病。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便秘、食欲减退等。

泌尿系统:多尿、夜尿、口渴等,可出现肾结石、尿路结石,通常为草酸钙、磷酸钙所致。

骨骼系统:早期出现腰背、髋部、肋骨与四肢骨痛,后期表现为纤维囊性骨炎。可出现骨骼畸形,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各种心律失常等。

医生提醒,大家不必过于担心,单纯的钙摄入极少引起高钙血症,因为机体有自己的钙平衡机制。

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角度分析,有以下疾病可能会出现高钙血症:

1.骨质吸收增加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包括实体瘤和白血病)、甲状腺毒症以及其他因骨质吸收增加所致高钙血症的较少见原因。

2.钙吸收增加

单纯的钙摄入较高极少引起高钙血症,在肾小球滤过减少导致尿钙排泄降低的患者中,钙摄入增加可引起高钙血症,如慢性肾脏病、乳碱综合征、维生素D过多症等。除此以外,临床上还有一些少见原因可以引起高钙血症,如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功能减退症、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衰竭、茶碱中毒、家族性低钙尿性高钙血症、干骺端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等。

医生表示,通常来说,90%以上高钙血症的原发病因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恶性肿瘤。而门诊病人中出现轻度高钙血症最常见的原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注意:高钙血症一旦形成,若不加以控制持续存在,会通过恶性循环使病情不断加重。因此,在病因尚未明确时,就必须给予积极合理的个体化选择治疗。

误区1:补钙越多越好

缺钙固然对健康不利,但过量也可能对健康有害。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钙的每天推荐摄入量为800mg,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2000mg。

过量补钙,可能会造成高钙血症、高尿钙症、心血管钙化、肾结石、影响其它矿物质吸收等风险增加。因此,补钙宜适量。

误区2:吃钙片是补钙的唯一途径

最好的补钙办法是食补。如奶类及制品、豆类及制、三文鱼虾仁等海产品、坚果、绿叶蔬菜(油菜、小白菜、芥蓝等)等,都是含钙丰富的食物。注意:除非食物的调整不足以纠正低钙,方才考虑使用膳食补充剂。

误区3:单纯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

预防骨质疏松,不单是一个钙,还需要蛋白质、维生素D、镁、K等多种营养素参与,合理均衡的膳食结构是基础。同时,运动、低盐饮食、戒烟酒也有助于预防。

误区4:婴幼儿也必须通过服用钙保健品补钙

正常喂养、未超过3周岁的婴幼儿一般不需要补钙,因为无论母乳还是配方奶粉、辅食,都可以补充足够的钙质,保持充足的母乳喂养和正常的辅食添加基本能满足这阶段对钙的需求。

真正需要补钙的是4~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的推荐摄入量在600~1000mg之间,以满足生长发育所需。如饮食调整后不能满足钙摄入需求时,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钙补充剂。

误区5:维生素D是补钙首选产品

充足钙元素加适量维生素D是保证骨吸收的有效方法。但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长期大量摄入会在人体内蓄积,严重者可造成维生素D中毒,应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

而通过日晒是获得维生素D的良好途径,适当的日晒也是比较安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