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强迫症如何区分?一文读懂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焦虑症和强迫症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由于这两种病症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很容易让人混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帮助大家更好地识别和应对。焦虑症: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简单来说,就是青少年会没来由地感到紧张、不安和恐惧 ,仿佛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却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症状表现精神性焦虑:常常表现为过度担心、注意力难以集中、烦躁易怒等。比如,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开始焦虑,担心自己考不好,即使复习得很充分,这种担忧也难以消除;和朋友发生一点小摩擦,就反复琢磨对方是不是讨厌自己了,会不会不再和自己做朋友,进而陷入焦虑。躯体性焦虑:会出现一系列身体上的不适,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抖、出汗、尿频、肌肉紧张、坐立不安等。有些青少年在面临重要场合,像演讲、比赛时,会心跳剧烈,感觉心脏都要跳出嗓子眼,手脚也不自觉地颤抖,甚至出现肠胃不适,频繁跑厕所。 发病原因焦虑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都可能参与其中。若家族中有焦虑症患者,那么青少年遗传到相关基因的可能性会增加;大脑中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焦虑症的发生;而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氛围不和谐、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父母离异)等心理社会因素,则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强迫症:无法控制的重复行为与思维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 ,特点是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青少年明明知道某些想法或行为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却怎么也控制不住,深受其扰。症状表现强迫思维:反复出现一些毫无意义、不必要的想法、观念或冲动,比如反复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1+1为什么等于2”这类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脑海中不断浮现一些暴力、恐怖、猥亵的画面,自己却无法驱赶;或者总是怀疑自己做过的事情,如是否关了水龙头、是否锁了门,即便刚刚才做过,也还是不放心。强迫行为:为了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会出现重复性的行为或动作。像反复洗手,明明手已经洗得很干净了,还是觉得脏,不停地洗,每次洗手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把手都洗脱皮了;反复检查作业、书包,生怕遗漏什么;走路时一定要按照特定的步伐、顺序走,踩到地砖缝就觉得不吉利,必须重新走一遍。发病原因强迫症的病因同样涉及多个方面,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强迫症患者,后代发病风险会有所上升;神经生物学因素方面,眶额皮质 - 纹状体 - 丘脑环路病变,以及5 - 羟色胺、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功能异常都可能与之相关;心理社会因素上,青少年自身追求完美、过于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加上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如学习竞争激烈、父母过度严苛等,容易诱发强迫症 。 区分焦虑症和强迫症的关键要点1.症状核心不同焦虑症的核心是无明确对象的焦虑情绪,主要围绕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而强迫症核心在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患者被一些无意义、重复的想法或行为所困扰 。2.行为目的不同 焦虑症患者的行为并没有特定的指向,只是因为焦虑情绪而表现出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等。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是为了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比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因为担心没关好会有危险,只有反复确认后,焦虑感才会暂时减轻 。3.思维内容不同焦虑症患者思维内容多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情境相关,如担心学习、健康、人际关系等。强迫症患者的思维内容往往脱离现实,荒诞、无意义,像担心自己会突然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即便自己知道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父母们为孩子的成长日夜操劳,承受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这份辛苦不言而喻。但当孩子陷入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困境时,仅有辛苦和爱远远不够,还需要用正确的方式提供帮助。有些家长可能因过度焦虑而对孩子指责、催促,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有些则因缺乏了解而忽视孩子的异常表现,耽误干预时机。正确的做法是,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平和、耐心的态度倾听孩子的感受,给予情感支持;同时积极学习心理知识,尊重专业建议,配合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为孩子营造包容、理解的家庭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孩子走出心理阴霾的有力支撑,帮助他们重获健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