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1.传染源疟疾患者和无症状携带疟原虫者。
2.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为按蚊。我国传疟按蚊主要有4种:中华按蚊、微小按蚊、雷氏按蚊和大劣按蚊。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再感染时症状较轻或无症状。在流行地区,儿童和外来人口发病率较高。
4.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本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最严重,温带次之。我国除西南高原、西北黄土高原、沙漠区和东北的山区外,均有本病发生,但近年来流行范围缩小、程度降低,南方部分地区疫情仍有波动或上升,其中以间日疟最多,恶性疟次之,三日疟散在发生于南方山区,卵形疟少见。
(2)季节性一般多见于夏季,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周,间日疟即间日定时的寒战发作,临床分三期。
1.寒战期突然发病,寒战、面色苍白、唇指发绀、四肢发凉、脉速有力。寒战持续10分钟到2小时。
2.高热期体温迅速上升,常达
3.大汗期高热后期全身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症状明显缓解,仍感疲乏无力。持续2~3小时。
早期脾脏轻度肿大,质软;反复多次发作后,脾明显肿大、质较硬,肝脏轻度肿大、质软、有压痛,血清ALT可增高,常有贫血。两次典型发作之间有缓解间歇期,症状缓解,可有乏力,初发患者发热多不规则,数日后即呈典型发作。如血中有先后两批发育成熟的疟原虫,即可出现每日发作。(检验科 洪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