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理健康 共筑社会和谐

文章来源:本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1日

20141010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抑郁症、睡眠障碍等精神疾病困扰着很多患者,即便是正常人一生中也可能遇到很多精神问题。2012年,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曾经对20个中央部委共2500名职工进行了一项与压力状况有关的调研,结果有63.3%的职工认为自己承受着中等以上程度的压力,13.5%的职工选择了重度或者极重的选项。目前,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精神健康障碍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

我国精神健康障碍患者日渐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普通老百姓对社会现象怨气比较大。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大都是造成怨气的原因。媒体不断曝光的炫富、为富不仁等现象,更加剧了普通百姓的不满情绪。其次,整个社会弥漫着互不信任的社会心理。在经济领域,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不信任;在政治领域,公众对官员和政策效力不信任;在法律领域,公众对司法不信任。最后这些不信任扩展为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此外,在信息化的今天,无论穷富,无论官员还是平民,似乎都展现出全民的焦虑状况,比如农民犯愁滞销的农产品、大学生为考研就业产生的焦虑、家长从幼儿园起忧虑孩子升学教育、企业老总担心资金链短缺、普通市民担忧工资和银行存款跑不过CPI、老人担心地板是否有毒、用的锅灶是否符合标准、出外就餐除了遇到地沟油,还有什么其他陷阱。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3月5正式在两会上“亮相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社会心态写入,引发了代表委员的关注和热议。心理健康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国家发展过程之中。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都很好地刺激了心理学的发展,而心理学取得的成果又很好地回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心理建设已渗透到国家发展的每个环节。

加强心理健康建设是国家发展的迫切现实需求。一方面,当前国际局势非常复杂,国内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且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我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通过社会心理影响行为。显然,具有共同趋向的消极社会心理可能会引发突然的社会动荡,而进步的社会意识形态则可以动员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概括来讲,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是:动机、价值观认知、情绪态度行为。因此,意识形态宣传应符合人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疏导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压力,这给我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研究表明,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到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研究人类行为特征及规律是改善行为的重要基础。通过研究重大社会群体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认为,在不同时段了解民情民意,通过心理干预就有可能疏导缓解、甚至化解掉可能的危险因素,导向积极的方面,释放压力,解决问题,社会和谐。 (彭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