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考失利的失落情绪
家长、学校、社会应及时对考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高考成绩,几家欢喜几家愁。考得好的孩子填报完理想的院校和专业志愿后,已经开始享受美好的假期生活。很多落榜和考得不理想的孩子,需要面对的,则很可能是一个漫长而又难熬的心理失落期。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原来制定好的实习、游玩等假期计划全都无心理会,QQ不敢上,电话也不敢接,就怕别人询问高考成绩,心理压力令他们不堪重负。市公共卫生医院心理科主任、心理治疗师、市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彭星星提醒,家长、学校、社会应提前预防,及时对高考失利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早日走出高考失利后的失落心情。
现象
考生高考失利情绪反应强烈
针对这种现象,心理治疗师彭星星说,一年一度的高考过后,因成绩欠佳、压力过大所引发的考生心理问题时常见诸报端。有些孩子觉得考得不理想,整日为未来忧心忡忡,始终处于焦虑状态之中,情绪不稳定。同时也不愿和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更有个别考生因高考失利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这是社会的悲剧。
彭星星分析,高考后多数考生可表现出的情绪反应有四种情况。一是冲动型,考试不理想要轻生;二是放纵型,日夜颠倒,无节制狂欢;三是抑郁型,封闭自己,沉浸个人世界;四是焦虑型,坐卧不安,精神难以集中。“而高考失利后的自杀现象大都是第一种原因所致。”彭星星说。
原因
“情绪性自杀”缘自错误认知判断
彭星星指出,高考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并不是人生的全部,高考失利后的自杀大都是冲动难于控制时的表现。这与学生平时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思维角度、抗压能力和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待值过高、情绪关注不够有关。在心理学上,这类遭遇挫折后突发的自杀称之为“情绪性自杀”,是当事者在遭受打击后对生命与尊严之间的一次错误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错误选择是由于当事者的认知判断发生了错误,把挫折的后果极度地放大,心理防线完全崩溃所致。
彭星星认为,因高考失利产生强烈情绪反应,有内因和外因。其自身问题为内因,是对高考这件事情的认知判断失误有关。而外界的压力,老师和家长对高考成绩的期待及认可度则是外因,他们普遍重视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和成长问题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当然,社会对高考失利的考生缺乏关注,也没有应有的高考后“情绪干预”的应急机制,忽视了对这一群体的关爱和干预措施。由此看来,“考后焦虑症”以及高考后的“坏情绪污染”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程度不够,缺少社会性“提前预防”的应急措施。彭星星认为,社会“高考后安慰无意识”,才是导致这一社会悲剧屡屡发生的根源。
解决
及时对考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考失利生应如何走出阴影,积极面对未来人生,预防产生强烈情绪反应?彭星星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他强调,平时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平时,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考生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积极解决问题、增强自尊、培养独立性、体验幸福感、培养主动精神、幽默感训练以及领悟和创造性训练等;要形成一个全社会的广泛防范网络,比如在学校开设心理课程,每个班级设心理咨询员,让他们接受过简单的心理培训,可以简单鉴别出哪些同学出现了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后上报给老师,可以做到提前预防。
同时,学校还可建立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自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心理专家、学者组成心理教育干预的专门组织,进行有效地社会精神关爱、减压、事前防范等措施,作出切合实际的预期,避免酿成这类自杀惨剧的再度发生。特别注意的是,因为家长一言一行也决定了孩子看待问题的心态。家长首先应注意自己的情绪,防止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鼓励孩子对即将开始的生活憧憬和制定适当的适应策略。
而查到成绩后,要先承认高考成绩已经是事实,引导考生应接纳失利后暂时的沮丧、不平衡和痛苦都是正常反应。其次,考生应正确认识自我,应冷静下来分析自我的真实状况,不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生涯规划完全否决,因为高考过后,激烈的人生才刚开始。还要通过运动、听听音乐、旅游、写日记、与好友交流等方式适当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和倾诉也是可选之策。
另外,社会也需高度关注,必须尽快提上社会议事日程,以使考生拥有健全的认知方式、适度的情感反应、坚强的意志品志,和谐的个性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非特异性预防手段。
▲考后心理小贴士
一、考后成绩不理想出现极端行为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极端行为(如跳楼、割脉等)出现时进行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方法包括:①及时处理;②限定目标;③输入希望;④提供支持;⑤恢复自尊;⑥培养自主能力。危机发生的24-72小时是进行晤谈的最理想时间。
二、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和治疗
当自己帮助不了自己时,及时寻找心理专业医生帮助,反复灌输高考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而不是人生的全部,方法包括:简短的认知行为疗法或严重时少量药物治疗。
三、孩子高考失利出现哪些问题要找心理医生求助?
1、内心痛苦,主动表达或暗示需要心理帮助的。
2、情绪过分悲伤、绝望或异常愤怒、不平衡或易于攻击他人,持续两周以上,难以平复。
3、心理状态变化巨大,如由外向活泼变得拒绝与外人接触,封闭自己。
4、出现严重的绝食或暴饮暴食。
5、出现持续的睡眠障碍。
6、严重的酗酒、抽烟或通宵玩电子游戏放纵自己。
7、时常唉声叹气,出现自杀倾向的言语、企图或行动准备。
8、连续发生其它负面事件,如家庭变故、失恋、恶性事件等。(石宁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