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医院新闻

严把“防线”减轻患者与社会负担

文章来源:本站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8日 点击数: 字体:

编者按:2012年1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对原市慢病站、市复退军人医院、市人民医院感染内科进行整合,成立市公共卫生医院。近5年来,该院遵循“政府搭台、医院唱戏”原则,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突破,用扎实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公共卫生关系到大众健康。走进市公共卫生医院公共卫生科,作为我市慢性病管理中心,这里主要承担着全市慢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督导及科研工作,并开展全国首创的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将四年前我市分散、无序的慢性病管理推上正轨,将原来的被动治疗转为主动防治,大大减轻了患者和政府的负担,进一步保障了全市人民身体健康。

  填补筛查缺漏筑牢防御网底

  2012年之前,我市慢病管理与治疗处于分离状态。“当时,精神病、肺结核、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属于市慢病站,但治疗又分散在其他医院。”该院副院长姚正钢说,这种“管治分离”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由于原市慢病站缺技术、缺人才,对其他单位的慢病管理督导往往流于形式,慢病管理工作一直难开展。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落后的局面,打破防治难以结合的“瓶颈”,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因地制宜,对慢病系统进行改革,首先大手笔投入建设市公共卫生医院,整合原来市慢病站、市复退军人医院和市人民医院感染内科,将其打造成我市的慢病管理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这一整合,将病人的筛查、诊断、治疗、管理合为一体,真正做到防治结合。

  防治结合更有利于病人的筛查,严把病情“防线”。“以前是病人发现病情后才来医院治疗,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公共卫生科成立后,变为主动出击,通过市、县分级管理,建立全覆盖的筛查体系。”姚正钢说,筛查体系的建立让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大大减轻了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用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

  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改革“试验田”,该院注重务实、创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何的变革,人才是关键。”该医院负责人说,在人才培养方面,医院不惜重金,通过自身学习、外出进修、珠海帮扶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临床及公共卫生方面的人才,也通过培训班、学术会、义诊等形式为基层卫生机构培养一批公共卫生人才。

  “面广、事多,工作散而细。”这是姚正钢对公共卫生科工作的概括。为方便疾病管理,该院成立了结核病防治组、慢性病管理组、精神病防治组及性病、麻风病、传染病防治组四个小组,分别做好结核病、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和皮肤性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为使公共卫生科工作与临床更加紧密联系,结核组设在感染楼(收治传染病患者),精防组设在宁心楼(收治精神病患者)。姚正钢介绍,这样做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当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住院医生会及时将患者信息发送到精防组,精防组人员将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系统管理,当患者出院回家后,精防组会将信息发送到患者所在的社区,由社区的精防医生进行随访管理,督促患者服药,定期复诊,社区医生也会将患者情况定期反馈到精防组,如果需要,临床医生也能通过精防组随时了解患者状况,患者的病情全程都得到管理。结核病、艾滋病等都按类似的办法管理。

  有档可查让监测不再犯难

  通过筛查建立患者档案,通过档案对病情进行追踪,使得慢性病的管理与治疗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姚正钢说,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等起病常较隐匿,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可能已经出现机体的损害,有些甚至已经不可逆转,慢病网络构建后,通过宣传等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医疗常识,通过体检早期发现慢性病,这样医疗成本就明显下降,治疗效果也理想。

  通过几年的规范化建设,如今公共卫生科对慢性病已经拥有一套系统监测体系。“以肺结核为例,我们通过广泛健康宣传,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等现象会去社区检查,医务人员发现后会有上报机制,并纳入系统管理。”姚正钢介绍,纳入系统后,患者就诊情况、治疗效果,以及出院后的随访都会有专人跟进,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系统化预防监测大大提高了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成效,慢性病防治工作排名由全省倒数上升到前列。2012年、2013年,阳江市和各县(市、区)分别获得全省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先进市和先进县区;2014年获得广东省性病麻风病综合防治先进单位;2015年荣获“广东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进步奖”等荣誉。

  为健康把关守护全民健康

  “公共卫生事业是一系统工程,建设好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网点也是关键。” 姚正钢告诉记者,随着该院实力的增强,目前每年投入数十万元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工作人员,培训人员过千人次。只有筑牢这张防治网络,才能真正控制慢病。

  去年10月,因在慢性病管理上的丰富经验,市卫计局又将12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放入公共卫生科管理,并成立项目办。面对这一需要投入极大人力物力且效果未必理想的工作,公共卫生科立马行动,对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进行排查摸底,并根据摸底情况建立考核体系、绩效评估体系,使得曾经信息缺失的公共服务项目得到规范系统管理。

姚正钢介绍,无论是慢性病的防治、公共服务项目的管理,还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均是对社会有益的公益项目。近年来,该院通过专科建设树立品牌,通过特色科室发展业务,再填补公益性项目的经费需求。“公益性项目均是对社会有益的项目,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忘自己的公益职能,为社会和患者减轻负担。”姚正钢说。(此文已于2016年11月28日在《阳江日报》A1刊登,赵慧梁飘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