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健康常识>心理疾病

呵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文章来源:本站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6日 点击数: 字体:

                       

 

69,贵州省毕节市四名留守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特别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市公共卫生医院心理科主任、心理治疗师彭星星指出,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现象,年龄越小的留守孩子越容易因为缺乏关爱而出现心理问题。关爱留守儿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容易自卑

  10岁的小庄是一个乡下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个子瘦小,性格内向,看起来比同龄的孩子小很多。小庄的父母外出打工了,家里只有他和8岁的弟弟,和70多岁腿脚不便的老奶奶。小庄一放学就赶着回家买菜做饭,很少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小锋也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在珠海打工,他从小就跟60

岁的爷爷奶奶一起在乡下生活。小锋的妈妈每隔几天就会打电话回

家,问家里的情况,和小锋聊聊天。小锋平时除了上学做作业,一

有空就和小伙伴们出外玩耍,到田间的沟渠抓小鱼,日子过得很快活。

  彭星星指出,从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是不一致的,虽然某些极端案例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但是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和普通农村儿童之间心理健康的差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巨大,较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自卑心理。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即便是有亲生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照顾,也不能带来独属于父母才有的安全感,同时又看到其他同学朝夕有父母相伴,相比之下,容易产生失落和自卑,更严重的还会自暴自弃。

  其次是情绪、性格问题。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容易感情脆弱,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严重者可能会讨厌、怨恨父母,因为他们认为父母抛弃了自己。有的留守儿童因为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而形成任性自私、逆反对抗、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第三是人际关系敏感。自卑、情绪、性格的问题直接影响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主要有两种不平衡的人际表现:一是封闭自己,独来独往,不愿与人接触和参与群体活动;二是多用粗暴的方式与人交往,常常对人宣泄不满,产生冲突,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人际关系。

 

  缺乏良好的亲情互动或为问题主因

  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和关爱,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偏执等一些不良心理现象。彭星星说。他表示,留守儿童会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亲情互动。

  他指出,人对父母有天然的依恋,在儿童早期能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是他们以后与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而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情感欠缺状态,内心缺乏依恋关系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充实感。年龄越小的留守孩子越容易因为缺乏关爱而出现心理问题,有调查显示,小学生看到别人有父母照顾时会产生短暂而明显的情绪体验。初中生已经能够换位思考,并能够理解和体谅父母外出打工是生活所迫,或者是为了自己能够上学,并以此激励自己好好学习。

  缺乏良好的教育也是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大部分留守儿童都由祖父母辈监护抚养,老年人不论在精力、精神状态还是知识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管教可能不够细微和有力。而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机制失当、办学条件差等,也让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得不到有益身心发展的关怀、教育和监管。

总的来说,儿童早期父母亲情的缺失和成长后期良好教育的欠缺,导致留守儿童的人生里比较缺乏情感回应、心理支持和好的成长环境,遇到无法应对的问题时,容易走上极端。彭星星说。

 

  加强心理引导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彭星星表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些其他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

从政府层面,开展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制订有利于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减少社会经济因素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同时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老师、父母和监护人都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或讲座,为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

支持。

  从家庭层面,最重要的是家庭意识和亲情关系的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童年是孩子最重要的身心成长期,0-3岁尤其重要,在这年龄段,父母应尽量在孩子身边照顾和陪伴。另外,即便是外出打工,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应该重视与孩子的关系维持和情感沟通,如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天天联系,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想法,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支持,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政府和学校应当协调、引导打工者父母培养家庭意识。

  从学校和社区层面,应增加对孩子的学习以外的关怀,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同伴教育等以及其他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做到以文化育人、以社交育人,注意培养孩子的性格和人际技能,帮助留守孩子建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学校、社区、父母和监护人要关注留守儿童日常学习、生活表现,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辅导,给予他们倾诉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学会宣泄情绪,树立健康心理意识,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此文已于2015626日在《阳江日报》C2刊登,邓雪婷)

 

  相关链接

  阅读玩耍可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近日在北京发布,《白皮书》指出,中国有近1000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而父母通过电话等方式跟孩子保持联系、适量的阅读、玩耍等将有助改善留守儿童的烦乱度迷茫度,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

根据《白皮书》的建议,通过阅读、玩耍、适当做作业、保证妈

妈的陪伴等方式,可以帮助和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调查显示,阅读不同于作业,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而学习对孩子的影响力是除地域之外的首要因素,因此阅读比游戏、看电视等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提升更加有效。

  另外,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玩耍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孩子的烦乱度,与之相应,每天做一到两个小时作业的孩子心理状态最佳,但随着作业增多而变差。

  调查还发现,无论是妈妈单独外出打工还是爸妈都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理状况都明显差于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孩子,专家呼吁,如果实在要去打工,请把妈妈留给孩子。

  (据《中国新闻网》)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