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信息公开年报

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2016年工作年报

文章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30日 点击数: 字体:

(七)继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医院的发展规划,今年已完成以下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保安亭旁建造司机班与电工班行政用房,有效地解办公用房不足问题;二是完成院内修改造项目,包括门诊楼一楼药房窗口和收费窗口升级改造、一楼大厅新装LED显示大屏、二楼皮肤科业务用房装修改造与地胶铺设、三楼检验科候诊室区整体环境装修改造与地胶铺设、感染楼一楼新增入口。改造后医院业务用房环境焕然一新。三是在宁心楼西侧男工娱区搭建彩瓦隔热层雨蓬配套设施,为给住院的精神病人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环境。四是为响应创建“平安医院”工作,配置消防监控配套设施,将消防监控系统机组搬迁至保安室,开展院内消防全天侯、全方位监控。目前在建有两个项目,一是对放射科业务用房进行装修改造,以配合CT室的开设;二是对发热门诊输液中心进行改造,用于打造心理科康复治疗体验中心。  

(八)持之以恒抓好党风政风行风建设  

1.狠抓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从严从实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结合行风专项治理工作,认真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和“五不准、五严守”等规定,建立健全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主体责任,细化责任清单,完善责任追究、“一案双查”和约谈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加大反腐倡廉力度。  

2.以先进典型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进一步加强先进典型培育力度。今年3月余岳要家庭荣获“最美家庭”荣誉称号。5月戴芬同志获评“广东十大最美护士”。以戴芬事迹为题材的微电影《生命守护者》荣获“首届全国卫生计生微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提名奖,在全国900多篇参赛作品中的位列前70名。继我院第一批援疆医疗队之后,我院又派陈栋旋同志参加第二批援疆医疗队,继续帮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4团医院建设一所集传染病、精神病防治和康复为一体的新医院。这些先进人物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广泛弘扬“广东医生”精神,树立良好行业形象,传递了正能量。  

二、存在问题  

今年以来,我院各项工作推进顺利,成效明显,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人才储备和学科建设仍需加强;二是绩效考核和分配方案仍需进一步完善;三是精神疾病患者欠费问题制约长期我院发展。这些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将在下步工作中加大力度推动解决。  

三、2017年工作计划  

(一)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工作落实年活动和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效能提升、纪律教育月活动结合起来,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作为切入点,整顿机关作风工作,开展“两学一做”,全面提升医院效能建设。  

(二)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的人才引进经验,制订完备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措施,以政策吸引人。加强现有在岗人员的在职教育与培训工作,定期选派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和学术素质较高的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骨干到上级医疗机构或医学高等院校进修学习,促使其快速成长。对短缺专业人才的公开招考,从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报考条件,确保具备优秀专业素质的人才充实到我院医疗人才队伍。  

(三)进一步加强专科建设  

响应我省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继续加强感染科ICU(重症医学科)建设,全面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促进中医药发展,打造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加大宣传力度,继续重点打造心理科、皮肤科、老年康复科等专科,走专科道路。  

(四)积极创建广东省健康促进医院  

作为全市6家创建健康促进试点医院之一,积极探索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模式和典型经验。按照《健康促进医院评价标准(2016版)》要求开展相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构建健康诊疗环境和人文环境;全面开展患者、职工、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巩固无烟单位创建成果,完善控烟制度和环境建设,加大控烟宣传力度,开展戒烟服务和咨询;定期开展创建工作自评自纠,将健康促进融入医院管理政策,积极适应并推动医疗服务模式转变,重视并大力推进医院健康促进工作。  

(五)加强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和质量管理  

一是今后工作中加强病区病人管理,落实病人请假制度及管床责任制,分清职责,谁主管谁负责并与绩效考核挂钩,确保医疗安全。二是加强医保病人就医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因病施治的原则,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入院和出院标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三是做好我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落实取消药品加成工作。  

(六)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依托市卫计局设立在我院的“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公室”力量,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加强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能力,健全重大疾病、健康危害因素及突发事件信息监测和报告网络提高研判评估和预警能力。在原有管理的基础数据上,利用“互联网+”建立大数据库,做好全市公共卫生服务,筑牢公共卫生体系的“网底”建设,争取12年时间改变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省排名落后的局面。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共11195/共2页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